岫玉 被譽為美玉之鄉(xiāng)的岫巖,地處遼東半島*北部,山清水秀,風景如畫,山藏瑰寶,巖蘊美玉,地以巖名,名以玉傳。
岫巖縣號稱“中國玉鄉(xiāng)",是中國乃至**的玉石產(chǎn)地,擁有國內(nèi)*的玉石礦山。
岫巖玉因產(chǎn)于遼寧岫巖縣而得名,簡稱”岫玉",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玉之一。
中國最早的玉制品是由岫玉制成的。
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,岫玉就被人類發(fā)現(xiàn)并利用。
1983年,在遼寧海城小孤山仙人洞古人類洞穴遺址中出土的三件軟玉砍斫器,其玉源即為僅一嶺之隔的岫巖細玉溝的老玉,距今12000年以上,這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發(fā)現(xiàn)的*的舊石器時代的玉制工具,也是最早的玉制品,堪稱“中華*玉”。
在中國內(nèi)蒙興隆洼文化遺址和遼寧阜新查海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玦和玉匕,距今約8 300年至7000年。
經(jīng)鑒定,都是岫玉制成的,其中玉玦是中國目前發(fā)現(xiàn)最早的玉飾品,并被譽為“**玉”。
中國對岫玉的認識和開發(fā)利用已有悠久的歷史,如在距今約7200年至6800年的遼寧沈陽新樂文化遺址就出土有用岫玉制作的刻刀。
在新石器文化遺址中,出土玉器最豐富,玉器制作成就*的要數(shù)紅山文化,距今6000年至5 000年。
紅山文化遺址中,出土了玉龍、玉豬龍、玉蟬、勾云形器、馬蹄形器等多種具有特殊代表意義的玉器,這些玉器都是由岫玉制作而成的。
其中內(nèi)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大型玉龍,高26厘米,用整塊碧綠岫玉圓雕而成,造型奇特,雕琢精細,并且運用了拋光技術(shù),被譽為“中華*玉龍”。
它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龍的形象,把中國龍的起源提早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。
在距今2000年的河北滿城漢墓中,出土了西漢中山靖王及王后竇綰的兩套金縷玉衣,轟動了*,被稱為“中國古代的藝術(shù)瑰寶”。
經(jīng)*鑒定,金縷玉衣所用玉片,也是用岫玉制作的。
岫玉的顏色 岫玉的顏色有深綠、綠、淺綠、黃綠、灰綠、黃褐、棕褐、暗紅、蠟黃、白、黃白、綠白、灰白、黑等色。
如此豐富顏色的存在,常使岫玉有極其美麗的“巧色".顏色的深淺與鐵含量的多少有關(guān),含鐵多時一般色深,反之則色淺。
岫玉有強烈的蠟狀光澤、玻璃光澤,有的顯油脂光澤;微透明至半透明,少數(shù)透明。
岫玉的品種 岫玉主要有蛇紋石質(zhì)玉、透閃石質(zhì)玉,以及蛇紋石質(zhì)玉與透閃石質(zhì)玉混合體三大類。
岫巖蛇紋石玉:是國內(nèi)所有蛇紋石玉中質(zhì)量最居*的*品種。
顏色好、透明度高是它最重要的特點。
如不做特殊說明一般提到的岫玉是指這種蛇紋石玉。
玉色以綠為主,常見的有黃綠和藍綠兩種色調(diào)的綠色;還有紅、黃、白、青、紫、墨綠、淡黃、乳白等顏色,色彩斑斕,五光十色,美不勝收。
它以質(zhì)地溫潤、晶瑩、致密、堅韌而著稱,有如油脂一樣的光澤,透明或半透明。
鱗片狀纖維交織結(jié)構(gòu),折射率一般點測1.56左右,比重約為2.57,硬度為3至5. 岫巖透閃石玉:有老*河磨玉兩類,亦稱新山玉,其中河磨玉是一種最珍貴的璞玉。
硬度可達6至6.5,微透明或不透明,質(zhì)地異常堅硬細膩,呈油脂光澤。
有六種基本色調(diào):奶白玉、黃白玉、青玉、碧玉、褐*墨玉,其中奶白*黃白玉為貴重的玉中珍品。
原生礦產(chǎn)于河谷底部及兩岸的泥沙礫巖層中,大小不等,其明顯特點是帶有皮殼,因此也叫石包玉。
無皮殼“露肉”的玉也叫河磨玉。
蛇紋石和透閃石混合體:這是一種既含蛇紋石又含透閃石的過渡品種,被稱為甲翠。
顏色鮮艷,硬度較高,很像翡翠,因此得名。
標簽: ? ? 酒泉市天然玉石家居 ? 酒泉市天然玉石家居廠家

甘肅 酒泉市酒泉市天然玉石家居廠家
天然玉石家居玉器招財形狀雕件擺件岫玉岫巖玉正品